
《蝸居》令日美驚詫 11月24日,日本網站Record China做了一篇名為《租房不會幸福嗎?八成中國人以為幸福=有房》的報道。該報道轉述了中國媒體由《蝸居》出發所做的關於“幸福和屋子的關係”調查結果。這篇報道被日文雅虎網站全文轉載後,日本網民參與了討論,對於中國人如此看重一個並不真正屬於自己的“水泥箱子”,日本網友十分困惑。網民jim說:“日本泡沫經濟時代,很多人一般是為投資目的而買房,但是泡沫破裂以後全都失敗了。中國是否意識到泡沫破裂後的狀況?我想中國不要走日本走過的路才好。”
蝸居現象背後的隱憂
事實上,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對於中國“蝸居”現象的關注已非一日,早在數月前,這份報紙就大篇幅報道了中國大學生“蟻族”現象,這篇報道提出了中國社會當下最令人費解的問題:中國還未進入知識時代,大學生就被經濟浪潮甩在了身後,這個群體的路在哪裏?這篇報道,緣起於一本名為《蟻族》的書,該書的作者是北京大學博士後、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副教授廉思。
身為典型的80後,廉思看到《蝸居》後感慨萬千。在他看來,《蝸居》無疑是對《蟻族》一書的影像詮釋,也是現在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真實的生存狀態。廉思及他的團隊,歷時兩年,對北京市唐家嶺、小月河、馬連窪等多個大學畢業生聚居村進行了調研,提出了“蟻族”的概念,比喻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。書中披露,僅北京地區保守估計就有10萬以上的“蟻族”,他們受過高等教育,畢業後月收入平均為1956元,面對北京高昂的房租,只能選擇居住在城鄉結合部的聚居村。某種程度上,《蝸居》裡的海萍就是蟻族的代言人,廉思等人在調研中發現,有10%的蟻族畢業於211重點大學。
廉思同樣有着對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困惑:“蟻族們有夢想,只是這些夢想的表述形式可能是五年內有房有車。有人批評說這一代青年太物質,可是這樣的價值觀卻是現實教給他們的。”
1980年,潘曉來信《人生的路呵,怎麼越走越窄》,曾引發一場人生觀的全國性討論。廉思驚訝地發現,在他與蟻族的接觸過程中,這些出生於1980年代、成長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青年人,不約而同發出了相似的感慨:人生的路,為何越走越窄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